中国自古有“学成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”的传统,统治阶级尤其重视“文教”,将“士农工商”中的“士”排在首位,而这些士大夫阶层,因为家族庞大,并且想维系自己的身份地位,所以就要对族内子弟的言行举止做出规范,而他们制定规范的方式就是用家规、家训等一系列的手段,以求世代相传、绵延不息。在多种手段的作用下,就形成了这一族独特的思想意志和处事风格观念,也就是家风。当然,家风并不局限于士族之中。
家风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周庾信的《哀江南赋序》中,“潘岳之文采,始述家风;陆机之辞赋,先陈世德。”但这只是“家风”一词有明确记载的历史记录。历史上实际出现的时间比这早得多。
《中国古代生活词典》将家风定义为:家风,亦称“门风”。指一个家族的传统风习,是在家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形成、潜移默化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。《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·教育理论卷》的定义为:家风,即一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、行为习惯、情趣教养和为人处世之道等。“家风”是在家庭成员相互影响、相互渗透、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,它具体体现在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、人格品质、相互关系中。“家风”一旦形成,既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,又是家庭成员行为的“自动调节器”,而且往往可以继续影响后代,作用深远。
长春众森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看到,按照通俗理解,家庭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。家庭在长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,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家庭经验,这些经验的集合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,然后在家族某些有识之士的提炼下,将其中的精华萃取出来,形成家族内众所周知并得到广泛认可的思想观念。
由以上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家风的一些特征。一是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,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形成。二是形成方式多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砥砺,相互影响。三是影响力遍布整个家庭的方方面面,而且影响深远。